2025.10.28 08:00 臺北時間

洪耀南/川習會將登場 台灣應注意的三項戰略指標

mm-logo
時事
洪耀南/川習會將登場 台灣應注意的三項戰略指標

川習會在即!美國總統川普預計將在結束訪韓行程之際,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釜山舉行自2019年以來的首次面對面會晤。時機選在APEC峰會前夕,標誌著美中關係進入「戰略性喘息期」的重要象徵。川普宣稱:「這將是一筆偉大的協議。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則宣示:「多極世界正在來臨。」

這些措辭聽來熟悉,卻無法掩蓋背後日益顯著的制度失序。表面上,雙方握手重啟對話;實則是一場各自為政的外交排演,雙方皆試圖透過戰術性姿態,延緩各自制度困局所帶來的壓力與風險。

不是和解,而是戰略再框架

這場會談並非建立在互信或戰略共識之上,而是源於兩國各自面臨的體制壓力。美方企圖在高關稅全面啟動前,塑造理性而強硬的對中姿態,以穩定市場與盟友預期;中方則希望藉由象徵性會晤與有限讓步,爭取科技解禁、軍售節奏放緩與地緣壓力釋緩的空間。

正如美國智庫CSIS所言:「這場會談最多只能避免災難。」雙方實質上談的是戰術緩和,而非制度穩定;更像一次策略暫停,而非關係解凍。

三大槓桿:貿易、科技與台灣

1. 關稅與稀土的攻防 美方以100%關稅作為施壓籌碼,中方則以稀土出口管制回擊。雙方均未追求結構性解法,而是在底線邊緣相互試探,將政策工具戰術化。

2. 供應鏈重組壓力升高 美國加速「去中化」,要求晶片、磁材、電動車零組件撤離中國;中方則透過強化東協與中亞通道,重建出口節點。此舉牽動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等「中繼型經濟體」的產業分布與地緣定位。

3. 台灣議題:語言緩和 ≠ 實質降溫 中方可能重申「反對台獨」立場,試圖誘導美方釋出「不支持台獨」的口頭聲明;川普則可能以「不犧牲台灣利益」、「維持台海穩定」等表述,安撫國內與盟邦。

雙方皆有意透過語言操作換取外交緩衝期,但若無軍事部署鬆動或實質政策調整,這類措辭僅為市場短線訊號,無法視為安全保證。台灣須警惕語言與行動脫鉤的戰略風險,防止政策誤判與金融溢價錯估。

外交制度化的失能與轉型

這場會晤的真正警訊在於:雙方制度建構穩定關係的能力正在退化。

美國方面,債務壓力與政治極化使外交工具高度內政化。川普將貿易談判視為財政與政治補破口,削弱國際協議的持久性與信賴度。

中國方面,外交決策日趨經濟與軍事化,發改委、國安與軍工體系主導對美談判,傳統外交部退居宣傳角色。此一結構轉移顯示,外交不再是政策協調工具,而成為政權生存工程的延伸。

當制度失能,外交即成為一場場維穩性的象徵表演。美中互動正邁入「後制度化時代」,多邊架構萎縮,雙邊機制脆弱,留下的只是一次次「可逆的暫停」。

台灣:三項戰略韌性指標

在這場交易型會晤下,台灣應避免將「暫停」誤認為「穩定」,並在以下三方面強化主動性:

1、供應鏈備援與轉單彈性:建立雙供應商體系,強化東協與印度產能佈局。將停火階段視為「風險緩衝窗口」,而非結構穩定的開端。

2、制度參與與護欄建構:預判中國將透過數位人民幣、技術標準與區域協議推動制度滲透。台灣應在國際標準、技術聯盟與協議談判中,提高能見度與不可替代性。

3、政治語言與軍事行動脫鉤監測:若川習會僅止於口頭承諾而無實際降溫行動,應提防市場過度樂觀造成台股錯估與地緣戰略誤判,避免短多翻空風險。

真正的安全,來自無法被交換

川習會並非和平的起點,而是制度困局下的外交間歇。若國際誤判其為關係解凍的契機,反而可能助長更深層的不確定風險。

對台灣而言,安全從來不是靠兩強讓步,而是靠自身在區域與產業體系中的不可取代性。不做籌碼、不等施捨,才是面對制度裂解時代的唯一主動權。

名人專欄文章,不代表本台立場


【往下看更多】
川習會即將登場!川普喊話中國:恢復購買美國大豆
川習會前震撼彈?美調查星國神秘公司 涉助中資獲輝達晶
川普樂觀回應「川習會」:很有機會達成全面性協議

【今日最熱門】
台中與環境部互槓「廚餘蒸煮紀錄」 盧秀燕抓關鍵:沒罰則
新/紅色警戒持續!花蓮秀林大天祥28日停班停課
快訊/高捷驚傳女乘客落軌!明顯死亡 列車降級運轉中
更新時間|2025.10.28 08:30 臺北時間
延伸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活動期間,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

線上閱讀

更多內容,歡迎 鏡週刊紙本雜誌了解內容授權資訊

活動期間,動態雜誌免費線上閱讀

線上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