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健康醫療網/記者黃奕寧報導】市場上魚油產品琳瑯滿目,有「德國製造」、「北歐深海」、「歐洲進口」等,但實際原料來源與製程透明度卻不一。醫師沈宜萱提醒:「挑選魚油不能只看外盒包裝或濃度數字,應把關三大關鍵,才能買得安心、吃得放心。」
挑魚油第一關:透明漁獲溯源地與原料萃取技術
優質魚油應來自低污染風險海域,例如南北極或深海海域,避免捕撈於主要航道或近岸海域的魚種。若標示僅寫「歐洲進口」,卻未揭露捕撈海域,就難以確認重金屬或污染風險。
此外,魚油結構影響吸收效率。TG型雖為天然結構,但濃度較低;而rTG型(再酯化三酸甘油酯)則經超臨界純化技術濃縮後再還原為天然結構,經濃縮還原後濃度較高,市面上也常被提到在吸收相關討論中較受關注。
挑魚油第二關:產地真實標示與吸收率
許多產品雖宣稱「進口魚油」,實際上僅使用進口原料,卻在國內封裝生產,未明確標示製造與封裝地。沈醫師提醒:「消費者應確認標示的製造地是否涵蓋『封裝』與『膠囊製造』,這關係到產品新鮮度與品質控管。」
膠囊劑型上,一般明膠膠囊進入胃部即溶解,而腸溶緩釋膠囊則以耐酸材質包覆,僅在腸道中崩解釋放,若rTG型魚油搭配腸溶緩釋型膠囊包覆技術,不但能減少魚腥味回流與胃部不適,還能幫助魚油順利抵達腸道吸收利用。
沈醫師強調:「這不是包裝、外觀的差異,而是與設計理念及使用體驗相關的重點;關鍵在於設計能否避免胃酸干擾、增加成分進入腸道階段的機會。優質魚油應同時兼顧純度、吸收率與來源透明度,才能真正達到安心保健的目的。」
挑魚油第三關:不只看濃度,更要會算價值
營養師張馨方依據品牌官網公開數據,分析國內九大魚油品牌,計算每顆膠囊的Omega-3含量與實際價格,結果發現以公開數據計算後,價格與每顆含量之間確實會有明顯差異。她說:「許多消費者只看Omega-3濃度或國別標示,卻忽略最該比較的—每公克Omega-3要花多少錢?」她強調:「會算,才能知道自己花的錢,是真的買到營養,還是買到包裝。」
三大原則 聰明挑選魚油不踩雷
醫師沈宜萱與營養師張馨方共同呼籲,魚油品牌應主動公開捕撈海域、萃取技術與膠囊封裝地資訊,讓消費者能「看得懂、買得對」。
專家建議 吃魚油要合理有三招:
- 看標示:包裝上應清楚說明Omega-3含量。
- 查溯源:了解捕撈地、萃取廠與最後產地,確保來源透明。
- 會換算:比較「每公克Omega-3」價格,挑選高CP值產品。
「魚油的價值不在廣告多華麗,而在標示多詳實。」兩位專家一致強調,唯有品牌透明、消費者理性,市場才能真正健康。
【延伸閱讀】
資料來源:健康醫療網 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/readnews.php?id=66636
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! 更多健康資訊:健康醫療網https://www.healthnews.com.tw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