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期待看到小丑潘尼懷斯本人的話,可能要再等一等,第一集出場的怪物的確是牠的變形,但不是大家所熟悉的那個樣子。本劇的製片人安迪馬希提(Andy Muschietti)與芭芭拉馬希提(Barbara Muschietti)解釋,基本上從第一集的開場跟結尾,都是給自認為熟悉《牠》故事的粉絲,一次前所未有的震撼教育,包括一堆主角就這樣領了便當。
安迪馬希提解釋,因為已經有了兩部電影,所以設定為前傳的影集,在風格跟調性上都要延續,但最重要的一點,就是小丑潘尼懷斯的出場時間。「少即是多,因為大家已經習慣了『多多益善。』延後讓牠出場可以累積觀眾的期待值,」安迪說,「也許觀眾不知道何時想要看到牠出場,但這會讓人有一種特別感覺,期待小丑究竟何時會出現,這是我想跟觀眾一起玩的心理遊戲。」
芭芭拉馬希提則說,小丑潘尼懷斯一直都是變化各種型態,隱隱若現,「假使觀眾認真去剖析這兩部電影的話,其實牠出場的時間並不多,但每當牠出現在鏡頭前,觀眾反而會鬆一口氣。我們希望的就是讓觀眾對於潘尼懷斯的出場,感到放心,我們不希望任何人習慣牠的外在形象,牠難以預測,牠想要就會冒出頭。」安迪馬希提說,很多讀者從小說原著到電影,都往往誤解小丑潘尼懷斯僅能有一種外型,但這不是他們在電影到影集的作法。
但是讓觀眾最驚訝的,就是第一集的開場跟結尾,可以說狂發便當,似乎直接讓某些主角就這樣出場了。安迪解釋如果讓這些主角在第一集就掰掰了,可以製造出一種緊張懸疑,「在這個世界中,沒有人會是安全的,嚴格說來,這就是我們的意圖。此外,這樣做也顛覆了某些想法。畢竟已經有兩部《牠》的電影,我們不希望讓觀眾過於熟悉所謂的故事手法。我們真的想要打造出一個顛覆觀眾期望的影集,當然這會牽涉到劇情的強度等,讓大家興奮。」
但跟電影最大的不同,就是影集這些主角(小朋友們)真的就這樣領便當了嗎?安迪馬希提表示,影集的諸多靈感是取材自小說原著當中麥可的日記,麥可是「魯蛇俱樂部」成員當中,唯一留在小鎮沒有離開過的,他在童年寫的日記,成為眾人長大重返小鎮後,擊潰小丑潘尼懷斯的秘笈,「觀眾都認為,牠會存在是因為孩子相信他們所看到的,在小說原著裡,『魯蛇俱樂部』的成員都反問,『這一切到底是真的,還是只是因為我們相信牠?』我想這是很大的謎團,即使小說本身都沒有辦法正面回答。」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