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I來得又快又急,從晶片製造、雲端運算到AI應用,市場的節奏變化難以預料、更難以掌握。面對這樣的變局,財金名師朱岳中指出,主動式ETF結合了主動選股與ETF的流通性優勢,是最能有效提高投資效率的工具。
他說明,美國主動式ETF市場已在規模上超越被動式ETF;台灣雖起步較晚,但成長速度驚人,目前已有十餘檔產品掛牌。「主動式ETF的最大優勢在於經理人能靈活操作,快速回應產業趨勢變化,尤其是在AI這類高速進化的產業中更顯重要。」朱岳中強調。
事實上,AI產業的變化幾乎以「月」為單位更新。從晶片製造商輝達(NVIDIA)、雲端巨頭微軟(Microsoft),到AI平台新創公司如帕蘭泰爾(Palantir),市場焦點不斷轉移。由於傳統的被動式ETF必須跟著相對應的指數走,往往每季或每半年才能調整一次配置,難以跟上市場變化速度;相對來說,主動式ETF能根據趨勢快速調整持股,提前布局潛力標的。
元大投信分析,主動式ETF可透過企業財報分析、產業評估與「護城河」檢視,尋找尚未被市場充分定價的潛力企業。以Google為例,該公司2004年上市後花了2年才被納入標普500指數,若能提前布局,其報酬率將遠超市場平均。而這正是主動式操作所帶來「超前部署」的優勢。
從截至今年10月底止,標普500(S&P500)近1年的漲幅僅18%,但許多AI概念股如輝達(NVIDIA)漲幅53%、奇異維諾瓦( GE Vernova)大漲94%,均遠超越指數漲幅,顯示若資產配置中只有被動式產品,恐錯過AI新經濟的爆發潮。
以11月24日即將募集的「元大全球AI新經濟主動式ETF」(00990A)為例,投資主軸橫跨AI基礎建設及技術應用,涵蓋晶片、算力、電力等,並進入消費、醫療、金融等領域,創造全新經濟。
專家表示,隨著AI新經濟的舞台不斷擴大,主動式ETF將成為投資人參與產業轉型的關鍵橋樑。未來成功的投資不僅在於「跟上趨勢」,更在於「領先變化」。特別是在AI驅動的時代,唯有主動出擊、靈活應變,才能在資本市場中創造出超額報酬。




